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典故作為文化基因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的精神圖譜和價值密碼。
8月15日,“蜀韻匠心·德陽潮扇”2025德陽潮扇藝術展在四川省文化館藝術空間正式啟幕。此次展覽吸引了大批市民及非遺愛好者到場,眾人共同探尋德陽潮扇蘊含的獨特文化韻味。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重要性,指出,“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
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也是“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場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變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和精神面貌...
水墨氤氳的群山間,四個笨拙的小妖怪身披破舊袈裟,扛著自制的金箍棒、釘耙,在夕陽下踏上了荒誕的“取經路”。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入挖掘母教文化的時代價值,共筑新時代家庭文明,8月12日,“2025年母教文化與家庭教育研討會”在孟子研究院舉辦。專家學者,孟子學堂、孟母學堂負...
經典無國界,文明共互鑒。自2021年以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累計參與國家和地區80余個,參與總人數20余萬人,活動專題訪問量突破1.5億次,已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增進世界了解中國的...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并對各分領域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從青磚黛瓦的古村落,到口耳相傳的民俗故事;從春播秋收的農耕智慧,到孝老敬親的鄉風家訓……鄉村文化既是有形的物質遺產,更承載著“鄉愁”這一最為深沉的情感歸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
8月13日,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組織開展無償獻血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
近日,《長安的荔枝》《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上映,掀起一陣觀影熱潮。其中,《長安的荔枝》因在IP開發領域的創新實踐引人注目。該片不僅實現了對知名IP的精準捕捉與深度開發,更在IP的聯動拓展與...
提起中國農民,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勤勞、淳樸、善良、堅忍……不管印象多好,可能你都不會將其與“文化”二字直接掛鉤。
近日,《孔子研究》編輯部收到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通知,根據《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集刊)遴選辦法》,《孔子研究》入選CSSCI(2025-2026)來源期刊。
8月8日至10日,由孔子研究院、韓國經學學會聯合主辦的中韓儒家經典研究論壇(2025)在孔子研究院召開。本次論壇以“《論語》傳承與教育價值”為主題,來自中韓兩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儒家經典的當代價值。
孔子博物館于2019年9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這座為傳承弘揚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建設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以文物全面闡釋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
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外,等待觀展的群眾排著百米長龍;成都博物館,自7月1日以來每天都達到限流2萬人;遼寧省博物館,最近工作日的平均客流量近1.5萬人次;河南鄭州6家博物館,7月21日起至8月31日取消閉館制度,...
政績觀是黨員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事業觀等在干事創業中的體現。
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卓越貢獻。一個合理的邏輯是,“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需要緊密結實的紐帶,才能真正“命運與共”。
8月5日,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年度盛典在青島·上合之珠國際博覽中心成功舉辦。中國孔子網攜手海內外媒體平臺,打造全球傳播陣,讓儒家經典聲傳四海,觸達億萬受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風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是個永恒的主題。”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打鐵必須自身硬,要登絕頂莫辭勞。新時代新征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必須以更堅定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推進作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傳承創新中展現蓬勃活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津門故里,海河之畔;弦歌不輟,文脈賡續。
日前,在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超然樓碼頭的廣場上,四座清新自然、充滿詩情畫意的“玻璃房子”十分吸睛。這里展出創意城市文創、傳統手工藝品等好品好物,還有漆扇投壺、對詩贈禮等精彩互動,為游客帶來創意滿滿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國家治理思想,這些思想為開創古代盛世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礎,成為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識。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中...
我們今天談到孔子,都稱之為“圣人”,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圣”,是“至圣”,孔子之后的“孟子”,只能叫“亞圣”。孔子的“圣人”稱號是怎么來的呢?
《老子》在獨創的無限時間、空間里,以“人”“物”“事”一體的“全宇宙式”“元”思維“網狀”結構模式,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理想與現實對照,建構了一個系統、立體的關于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四維世界”...
張載的“四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以說是對于宋明理學之理想追求精神的一種集中表達。所以,自其提出以來,從朱熹與呂祖謙之合編《近思錄》到黃宗羲、全祖望之編纂《...
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并深刻闡釋了全球文明倡議,指出“我們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文...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夸……”8月5日,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年度盛典在歌舞《茉莉花開 儒溢四海》中驚艷亮相。光影交織中,茉莉花瓣從曲阜大成殿起舞飛向世界各地,將觀眾...
春秋時的杏壇上,和煦的春風輕拂孔子衣袂,弟子們席地而坐;長安城的喧囂中,熱愛中國文化的異國人士懷揣夢想,奔赴而來;上合博覽會的展臺前,不同膚色的身影爭相講述著同一個名字。這幕時空交疊的奇妙景象,正...
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把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圍繞推進“兩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作出一系列科學規劃和戰略部署。...
文化資源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創造和積累的精神財富總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建設文化強國》重要文章中強調,要“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我國文化資源的突出特點在于其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
晨曦穿透古柏,灑在孔廟奎文閣的雕甍上。有著37年工齡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孔令偉仰頭審視梁枋斗拱,和身后五代匠人組成的“三孔”古建隊一道為圣殿“把脈問診”。這看似平常的晨間巡查,正是曲阜文物建筑預...
今天,我們迎來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
經典無國界,文明共互鑒。8月5日,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中華經典國際誦讀接力活動)年度盛典在青島·上合之珠國際博覽中心成功舉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各種文明不是獨立存在的孤島,它們的發展也非單體的線性前進,而是多元并存互動交融的協同演進。
給歷史劃分時代,是人類回顧和分析以往歷史進程時常常使用的一種方法,由此可以凸顯出不同的時代特征,設計出不同的演化進程,規劃出不同的人類理想。例如古希臘人將人類的文明演化分為五個時代,分別是黃金時代...
人類文明史,本質上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生共融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始終在交流中突破地域局限,在互鑒中實現創新發展。不同文明的和合共生、協...
王陽明的學說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和朱熹相比較,王陽明的思想方法更多的是渾融的、綜合的、不斷有新的進境的。“致良知”是他的學術宗旨,代表了實踐中精神活動各門類的整合與調適。“無之不一”是他的思維特點...
經典共鑒,和合之美。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中華經典國際誦讀接力活動)年度盛典將于2025年8月5日在山東青島璀璨啟幕!
經典共鑒,和合之美。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中華經典國際誦讀接力活動)年度盛典將于2025年8月5日在山東青島璀璨啟幕!
當不同語言的《論語》聲在迪拜會場此起彼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訓讓全場頻頻點頭!”
7月30日晚,新疆兵團文化藝術中心劇場里掌聲如潮。觀眾馬思宇的手掌早已拍得發紅,望著舞臺上慢慢合上的幕布,演員們鮮活的身影在眼前久久揮之不去。
趙永和曾暢想過“周游列國”的退休生活。“我想每年去一兩個國家走走看看,我的退休金還能支撐起我的夢想。”從曲阜市副市長、宣傳部部長、市委副書記,到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他在崗位上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