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構(gòu)建話語體系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2025-06-13 10:25
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構(gòu)建話語體系
講述人: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劉明洋
文化“出海”,除了要明白“海”在哪里之外,還有兩個關鍵點:拿什么“出海”?如何能“出海”?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則落腳于文化“出海”的話語建構(gòu)。
風箏,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是風箏的發(fā)源地,風箏文化具有中華文化的標識性價值。我曾長期關注并從事風箏文化“出海”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在此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打造“身份性話語”、營造“空間性話語”、制造“參與式話語”,對于文化“出海”非常有必要。
中華文化多姿多彩,選擇何種文化產(chǎn)品或文化形態(tài)“出海”,需要對其進行深度挖掘與闡釋。一方面,將相關的歷史演進、人物故事、符號形態(tài)等進行整合,體現(xiàn)文化的民族性,并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主權(quán);另一方面,置于全球化視野下,講清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和共同價值,增強文化在多元場景中的互動,提升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感召力和認同力。二者的共同點,就是打造文化出海的“身份性話語”。
比如,風箏文化“出海”及其“身份性話語”的打造,一方面需要梳理、傳播風箏的歷史文化,實現(xiàn)風箏的國際化站位;另一方面還需要具有身份性的組織建構(gòu)。譬如1989年在濰坊成立的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體現(xiàn)出中國在世界風箏領域的話語地位、主體表征,以及世界對中國的身份認同。
文化“出海”其實是一個雙向、互通的過程,既要主動“走出去”,也要把客人“迎進來”,使其近距離、面對面地置身文化之中,營造“空間性話語”。濰坊是中國風箏的發(fā)祥地,當?shù)匾恢北3种L箏和放風箏的習俗,整個城市空間是一個大型的風箏文化空間和展示場所。在風箏博物館,可以看到風箏文化的基因圖譜;在建筑、車站、街道,到處可見風箏元素;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到風箏制品……一座城市建構(gòu)起的“空間性話語”,充滿著動態(tài)與靜態(tài)、歷史與現(xiàn)實、人文與科技的交融互動。
參與,是文化接受與認同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出海”的一種話語方式。制造“參與式話語”,有兩個重要載體:一是節(jié)會活動,二是主題場域。濰坊國際風箏會和世界風箏公園,將這兩個載體融為了一體。我曾參加世界風箏公園發(fā)展研討會,也做過“世界風箏公園首屆世界風箏創(chuàng)意大賽”的評委。親歷所見,感覺一系列的設計正在制造著關于風箏文化交流的“參與式話語”。這種話語更將文化“出海”變成一種集體驗、娛樂、競技、研學、美食等于一體的行為,從而推動從文化交流到文化接受再到文化認同和文化創(chuàng)造的遞進。
文化“出海”的話語建構(gòu),其實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話語,是媒介、是橋梁,關乎著文化立場和情感,關乎著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也關乎著文化產(chǎn)品與產(chǎn)業(yè)。唯有不斷探索,才能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跟上時代、收獲成果。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