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2023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揭曉!

來源:“中華讀書報”微信公眾號作者: 2024-04-20 19:37

  近年來,國內人文學術研究日益繁榮,并正在發生深刻變遷。為及時總結人文學術領域的新現象、新進展、新趨勢,推動人文學術研究的繁榮與進步,提升公眾對人文學術的認知度和關注度,《文史哲》雜志與《中華讀書報》聯袂開展2023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活動,最終評出的2023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公布如下: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六二講話”破解古今中西之爭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三個方面,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系統闡述。這次講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集中表達,引發理論界和思想界熱烈反響。

  百余年來,如何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是攸關“中國向何處去”的核心命題。“六二講話”明確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定要經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古老文明的更新,不是古老文明的斷裂。學者認為,講話厘清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本土化與西方化之間的關系,是對近代以來“古今中西”之爭的終極回答。這一講話精神,將成為指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和中國人文學術研究的綱領。

  參考文獻:

  孫慶偉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筆談)》,《歷史研究》2023年第4、5期

  臧峰宇:《“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8期

  王學典:《東方歷史文化傳統與中國式現代化路徑的選擇》,《濟南大學學報》2023年第3期

  何中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看“兩個結合”的意涵》,《哲學研究》2023年第9期

  朱漢民:《文化主體性與“第二個結合”》,《哲學動態》2023年第11期

  二、“事哲學”等討論闡揚中國哲學特質,學界呼吁“重繪中國哲學鏡像”

  自晚清民國西學東漸以來,數代中國哲學研究者長期致力于探討中西哲學的根本差異,以確立本土哲學的主體性。20世紀40年代,梁漱溟等學者提出中國重視“事”,而西方重視“物”,認為這是中西哲學的一大區別。近年來,趙汀陽、楊國榮等學者陸續推出以“事”概念為核心的元哲學著作,這一探索隨著楊國榮《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一書的修訂再版,引發了新一輪關于“事哲學”的討論。

  論者指出,從“事”這一簡明的漢語哲學概念出發考察人和世界,超越了西方主流哲學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截然二分的框架,提供了一個整合事實與價值的綜合視角,是漢語哲學研究的原創性貢獻。除此之外,近年來還有“家哲學”“功夫哲學”“生生哲學”等系列討論,都以中國本土概念立論,嘗試為中國哲學尋找一條有別于西方哲學的主線脈絡。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日趨鮮明的本土化進程中,這些有益的探索凸顯出哲學界“重繪中國哲學鏡像”、構建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當代中國哲學的整體努力。

  參考文獻:

  楊國榮:《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9月版

  洪澄:《事實與價值:以“事”觀之——基于楊國榮和趙汀陽關于“事”的哲學思想》,《江海學刊》2023年第4期

  茍東鋒:《古今中西視域中的“事”哲學》,《哲學動態》2023年第10期

  程樂松、李巍、朱承:《思想中國:重繪中國哲學鏡像》,《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10期

  三、傳統儒學如何實現現代轉型?社會科學化成為突破性研究進路

  數十年來,在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儒學思想資源如何實現現代化轉型受到廣泛關注。原本具有整體性的傳統儒學,在被納入現代學術分科體系的過程中,主流研究往往將其窄化為一種道德哲學加以闡釋,大大遮蔽了其作為社會發展理論所具有的豐富內涵。近年來,一批傳統儒學領域之外的學者,以社會科學化的概念工具、問題意識和現實關懷,為儒學研究帶來了新的風氣。

  借助社會科學理論視野、實證手段和分析技術,2023年出版的系列儒學研究論著,將儒學置于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研究方法之下,對傳統儒學的核心理念、經典文本、制度設計等核心議題,做出了全新梳理與詮釋,形成了“九科治儒”的態勢。針對儒家理念與社會發展、儒家政治傳統與現代國家治理、傳統禮制與現代法治、禮樂文化的當代價值等議題的多學科討論,提示了傳統儒學資源向現代學術形態轉化的突破性進路,賦予了儒學研究通達當代社會、直面現實生活的全新學術品格。

  參考文獻:

  吳飛:《禮以義起:傳統禮學的義理探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8月版

  姚洋:《儒家與共同富裕》,《孔子研究》2023年第2期

  楊春雷:《德本論:華夏道德仁義禮體系的一個經濟學視角梳理》,《文史哲》2023年第3期

  翟學偉等:《從本土概念到本土理論:儒學對社會學中國化的影響》,《國際儒學》2023年第3期

  馬小紅:《“中華法系”辨正》,《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3年第6期

  四、闡釋多元一體格局成為研究熱點,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日臻完善

  2023年2月,中央統戰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如何超越民族國家敘事和西方民族理論的窠臼,立足于中國歷史實際,探尋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歷史特質,建設具有時代性的本土化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成為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議題。

  在過去一年,對于“國家”“中華民族”等基礎性概念的界定和厘清,“天下”“大一統”等中國傳統觀念的研究和詮釋,以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演進歷程的梳理和考證,成為學者集中用力的方向。隨著討論的逐漸深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為邊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等諸多領域提供了多學科交叉匯通的集結點,更為反思與超越既有“王朝”或“帝國”史觀,更新和建構新的民族研究思想框架提出了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編寫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4年2月版

  馬戎:《如何思考和理解中華民族史》,《青海民族研究》2023年第1期

  李鴻賓:《略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升華與國家建構之關聯》,《史學集刊》2023年第1期

  晁福林:《中華民族一體化過程中若干重要認識問題》,《文史哲》2023年第3期

  王子今:《“帝國”概念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適用性”》,《國際漢學》2024年第2期

  五、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人文學術開啟人機協同時代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橫空出世,被普遍認為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起點,并前所未有地迅速影響到人文學術領域。從材料搜集、框架設計、數據分析乃至研究成果的最終表述,大模型自然語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已逐漸參與到人文學術研究的各個環節,不僅在低創造性層面展現出遠超人工的工作效率,更在解決復雜學術問題、完成創意性任務中展示出突破性進展。

  面對新型人工智能帶來的知識生產范式變革,學者指出,新型人工智能一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視野和研究工具,為人文學術帶來了極大便利;另一方面,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研究成果也帶來了新的科技倫理與學術倫理問題,甚至波及人類在知識發現和創意實踐領域的主體性地位。人工智能與人文研究的結合趨勢已然形成,如何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文學術,在人機協同中鞏固人類價值和學術傳承的主體性,成為人文學界不容回避的問題。

  參考文獻:

  曾建華:《人工智能與人文學術范式革命——來自ChatGPT的挑戰與啟示》,《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第4期

  董春雨:《從機器認識的不透明性看人工智能的本質及其限度》,《中國社會科學》2023第5期

  王寧:《作為一種人文學術范式的數字人文》,《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2期

  何哲:《人工智能時代人文學科的堅守與發展》,《學術前沿》2024年第1期

  六、以別樣視角探照20世紀社會歷史,學界聚焦近現代女性群像

  2023年,楊苡口述自傳《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成為暢銷書籍。這部以女性視角講述的個人生命史,正呼應著近年來學術界對于近現代女性群體的關注和書寫。2023年出版的《秋瑾與二十世紀中國》等論著,將目光聚焦于婦女的身份地位、社會角色、自我認同、日常生活在百年歷史洪流中的巨大轉變,生動呈現出不同時段、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女性在公私場域的處境與因應,以及婦女參與社會進程的復雜面相。

  論者指出,晚清以降的婦女解放與中國革命、民族解放相互交織、同步展開,蘊含著豐富的生命體驗和社會信息,并在20世紀世界女性解放的復調形態中構成一支獨特的旋律。婦女史、革命史與文學史等領域的研究創獲,不僅有助于理解百年前的時代氛圍與文化心態,體貼現代女性先驅者從“自我”走向革命的艱難探索,也有助于我們立足中國經驗,思考現代化演進中的個體價值建構等問題。

  參考文獻:

  楊苡口述,余斌撰寫:《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譯林出版社2023年1月版

  夏曉虹:《秋瑾與二十世紀中國》,商務印書館2023年4月版

  王海洲:《不愛紅裝愛武裝:新中國女民兵宣傳畫與政治認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11月版

  李志毓:《自我與革命: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新知識女性的主體意識轉向》,《中共黨史研究》2023年第5期

  馬勤勤:《從“興女學”到馬克思主義婦女觀——黃璧魂與中國近代婦女運動考論》,《探索與爭鳴》2023年第10期

  七、金石碑刻資料整理工作蓬勃開展,石刻研究成為史學領域新增長點

  2023年1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各地文物部門,遴選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這一工作呼應了近年來民間收藏界的“碑帖熱”和學術領域石刻研究的活躍。隨著全國文物保護工作和地方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省市地區搜集、整理和出版地方碑刻資料已經蔚然成風。全國性摩崖石窟的普查、國內外館藏石刻拓本的刊布、歷代金石學著述的整理以及各種專題性整理研究項目和數據庫建設的開展,目前碑刻資料整理工作正呈現出齊頭并進、集中涌現的態勢。

  “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大量碑刻材料的公布,為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新材料,不僅極大推動了傳統政治史、家族史、地域史、宗教史、藝術史、美術考古、金石學史等領域的深入,還激發出政治景觀、地方記憶、物質文化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視角。石刻研究已然成為古代史研究中引人矚目的新增長點,并不再局限于“證經補史”的附庸地位,開拓出全新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王連龍主編:《中國古代墓志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2月版

  程章燦:《作為物質文化的石刻文獻》,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5月版

  羅豐:《以王羲之的名義:〈集王圣教序碑〉的經典化之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9月版

  吳敏霞等主編:《陜西碑刻文獻集成》,中華書局2023年12月版

  李治安、王曉欣總主編:《元代北方金石碑刻集成》叢書,中華書局2023年起出版

  八、中華語言資源傳承保護持續推進,相關文化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為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傳承發展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教育部、國家語委近十年來牽頭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中華精品字庫工程、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等一系列國家重大語言文化工程。2023年8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相關進展和成果。

  通過對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承、研究和弘揚,對各民族語言、各地方言的調查、整理和保護,對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譯介和傳播,語言文化“五大工程”的實施,不僅在學術層面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出版了《中國語言文化典藏》《中國語言資源集》《甲骨文摹本大系》等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了語言資料調查的全面展開和古文字學的快速發展;更在社會層面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育全民閱讀風氣,開辟了經典傳承發展新局面。

  參考文獻:

  田學軍:《奮力推進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3年1月9日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秦簡牘》,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4月版

  曹志耘等主編:《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23年12月版

  黃天樹主編:《甲骨文摹本大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九、新版《柏拉圖全集》中譯本問世,西方古典學漢譯工作日趨系統

  作為西方古典學的核心文獻,柏拉圖作品的漢譯工作迄今已開展百余年,出版了大量選譯和節譯本,但始終沒有一部準確而權威的《柏拉圖全集》中文譯本問世。近二十年來,漢語學界對柏拉圖著作的研究和翻譯熱情有增無減。以“柏拉圖注疏集”為代表,大批學者對柏拉圖著述展開深入研讀和重譯,在不斷刷新中國學界對柏拉圖思想的認知理解的同時,也為希臘文《柏拉圖全集》的翻譯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2023年,劉小楓組織20余位受過古希臘語文學訓練的專業研究者,依托伯內特(John Burnet)希臘文校勘本,在充分吸納西方柏拉圖研究箋注成果的基礎上,推出了新版《柏拉圖全集》中譯本。與此同時,溥林以一己之力開展的《希漢對照柏拉圖全集》也于年內舉辦發布儀式。這些工作不僅標志著西方經典著述漢譯工作的系統開展,也凸顯出國內西方古典學研究的日益深化。以曉暢的漢語通達西學資源是一樁無止境的事業,更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性工程。

  參考文獻:

  劉小楓主編:《柏拉圖全集》,華夏出版社2023年5月版

  托馬斯·阿奎那:《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義疏》,黃瑞成譯,譯林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溥林譯:《希漢對照柏拉圖全集》,商務印書館2021年起出版

  劉小楓、甘陽主編:《柏拉圖注疏集》,華夏出版社2005年起出版

  十、南海西北陸坡發現大型古代沉船,中國水下考古開啟嶄新篇章

  2023年5月21日,國家文物局、科學技術部等單位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考古調查工作正式啟動。這兩艘大型古代沉船發現于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遺存瓷器等文物數量超過10萬件,時代初步判斷為明弘治、正德年間。西北陸坡沉船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領域。此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運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要求,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首次對位于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綜合實力,標志著我國深海考古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對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國深海考古取得重大進展 南海西北陸坡古代沉船遺址考古調查啟動》,《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5月22日

  《我國首次在深海發現兩艘大型古代沉船》,《中國文物報》2023年5月23日

  肖達順:《大型沉船考古資產整理的探索——以“南海Ⅰ號”沉船為例》,《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3年第2期

  李勇航等:《水下考古地球物理技術進展、挑戰及建議》,《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23年第6期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91精品国产肉丝高跟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偷窥女厕 | 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片|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久久99热久久99精品|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涩涩涩视频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影院| 日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京东| 免费久久精品国产片香蕉| 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 538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 1313午夜精品久久午夜片| 精品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免费视频成人国产精品网站|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欲AV|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国产精品α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潮露脸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久久精品视频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强|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